找到相关内容3575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净土宗之性格的衡定

    。固然,佛教是讲求解行并重的,而且各个宗派,都有自己的教理与行持。但是,我们也未尝不可就其在理解或行持上的各有偏重,而作如是区分。或者更正确地说,我们是依它开宗时的特色而加以区分。即谓它开宗时是在教理上有特殊见地,如是,即归入理门;或在行持上提出特殊方法,如是,即归入行门。这种区分,与各宗派之自有其教理与行持,是不相冲突的。如果坚持佛法一味,则不但这种区分不当,即各宗派的成立也是多余的。对八宗作...

    曾锦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93264471.html
  • 黄教(密宗道次第论)概要

    密法者必先通显教义理,以免害己害人。藏中达赖喇嘛之密宗学院,区分为初高级。初级重教理,经严格考试,才准升入高级,学即身成佛之密法。   宗大师有得意之门生二人:一为根登珠己,其转世即为达赖第一世,二为...初是小乘法藏,余二是大乘法藏。又初法轮开示声闻见,第二开示中观见,第三开示唯识见。故第二转为了义,余二为不了义”。   转密咒法轮系指仪规之内容与区分,修道之程序与方法,以及灌顶之手续和意义。总分为...

    史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04969261.html
  • 宗教事务管理与公共利益保护

    如何保护这种公共利益呢?是直接对其信仰进行规范还是仅仅规范其外在的行为?对此,国内更多的学者将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区分了开来,“信仰自由是指人们内心里对超自然神灵的确信和崇拜,以及由此获得的内心的情感体验,这种内心的自由是绝对的;宗教自由是指人们举行宗教活动和参加宗教团体的行为,是内心的信仰的外部表达,这种行为的自由是相对的,因为它涉及到世俗利益,是要受到法律规范的。”[8]这种区分很恰当的对信仰所...

    代金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15985426.html
  • 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(中四)

    焚烧分别群”这个词来开示的。还因为对于由此理所讲的菩提心——大乐妙月于一切有中变幻的无穷无尽的游戏是以“滴漏”和“放射”这个词做了开示的。其他不同的区分,《教授穗》中说成了业、瑜伽和俱生的猛厉火等三种。《等同虚空续》中将赤裸旃陀离的区分说成了十二种。《密密甘露续》中做了密严旃陀离等的区分。此外,还有业与智、平常与殊胜、有相与无相、世俗与胜义、基道果、药咒与智慧和脉风明点等的猛厉火的许多分类。  (...

    措如·次朗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63943145.html
  • 转依”二义之研究

    、ā?raya-pariv?tti)二义曾有它们是否代表两种理论的争论,本论文主张回到转依二义的哲学涵义的区分,主张可以区分“转依的种子等之消灭、活动停止、非显现之佛教认识论的侧面”和“转依的依之全体...)二义的争论。高崎直道与史密豪生(L. Schmithausen)对“转依”二义的区分曾有往返之讨论,[1] 上述“由转烦恼得大涅槃”可以理解为是就“种子等之消灭、活动停止(niv?tti, av?...

    赖贤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4147072.html
  • “转依”二义之研究

    2002.07)   提要  高崎直道与史密豪生对“转依”(ā?raya-parav?tti、ā?raya-pariv?tti)二义曾有它们是否代表两种理论的争论,本论文主张回到转依二义的哲学涵义的区分,主张可以区分“转依的种子等之消灭、活动停止、非显现之佛教认识论的侧面”和“转依的依之全体之变貌的转依的佛教存有论的侧面”。本论文并且回到如来藏说与唯识思想的交涉来看待转依二义的问题,重新审察转依二义...

    赖贤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23552291.html
  • 潘越著:论审美前理解(1)

    进行了探讨。他区分了理解活动中主体本身的情况、事情本身的情况及这两者所共处的传统。提出真前见与伪前见的分别,并强调传统对于正确进入循环的积极意义。姚斯继承并发展了前辈的“前理解”学说,提出了“期待视域...进行描述时,以上概念层次都是时而区分、时而不区分的。这给对前理解的论述带来一定的难度。为方便起见,我们采取金元浦先生的观点,把前理解作为一个大的、包容性的概念:“前理解状态先于主体与客体区分的自觉意识...

    潘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03357904.html
  • 熊十力之初期唯识观

    唯识宗”,并认为无著之法相宗“较少病”,而世亲之唯识宗则“多差失”,然而最初将初期唯识区分法相宗与唯识宗者并非熊氏,而是欧阳竟无,熊氏曾于内学院受唯识学,故其唯识观不无受此影响,因此在了解熊氏的思想之前,...与法相义,并且严以区分二者之别:  复次于唯识、法相二宗,相对互观其义始显,略有十义:一者,对治外、小心外有境义,建立唯识义,对治大恶取空义,建立法相义;二者,若欲造大乘法释,应由三相而造,一说缘起,...

    蔡伯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3146490.html
  • 从西方心灵哲学看佛教唯识论

    唯物之争的脉络中的想法。我们假设,西方哲学的“心灵”概念并不是一件东西,而是可以被区分成两部份,一是显明的意识,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“心”,而另一部分则是所谓的“细微意识”,在此藉由达赖喇嘛的... 西方心灵哲学对心物的区分 物 心(意识) 唯识论对心物的区分 物 心(意识) 细微意识   在...

    冀剑制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3847968.html
  • 禅宗“佛法在世间”思想的理论渊源

    世间中去寻找所谓“佛法”,佛法并不是离开世俗社会的另一个世界或境界中的产物。不能执著于世间和出世间的绝对化的区分,离开世间去追求佛教的所谓觉悟是不会有结果的。  禅宗在慧能后对出家实际已不是看得很重,并...倾向,它们常常把涅槃境界与世间作绝对化的区分,把获得佛的最高智慧看作是脱离世间的结果。在早期佛教中,“涅槃”主要指摆脱生死轮回后所达到的一种境界,这种境界与世俗世界(世间)根本不同。这一些早期的佛教徒...

    姚卫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92440743.html